又没有钓到鱼吧,又空手而归了吧?为什么别人都能满载而归你却经常空军呢?。为什么温度越低鱼情越差的时候,钓不到鱼的人就越多呢?你以为真的是技术问题吗?其实并不一定。
经过近两年长期的鱼情测试,观察其活动规律及觅食习惯,发现了鱼群长期存在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本能在鱼体舒适度越高的时候越不明显,但在鱼体舒适度越低的时候越明显,反应越激烈。就像现在已经进入冬季,温度波动加持续下降,导致鱼体舒适度低开口差,空手而归的钓友就越多。
进入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温差过大,鱼体舒适度大幅度降低。同样环境下钓鱼,行人的喧哗声,车辆的轰鸣声,就算不按喇叭也很难有鱼进窝,造成大部分人空军就算钓到鱼也是寥寥无几。
经过对比观察,初步确认在鱼体舒适度越高,开口越好的时候,鱼情受到外部声音干扰反应就越小,就算离开窝点也会很快回来。而当鱼体舒适度低,摄食欲望不强的时候,受到同样的声音干扰,鱼群反应就越大,会集体远离此处。就算偶尔来一条鱼,在再次受到干扰的时候,会迅速离开窝点,不再回来。
那么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离岸距离,鱼群对声音的反应。这是离岸 4 米,偶尔有车辆和电动自行车路过,声音比较小,鱼时而离开窝点时而回来。这是汽车鸣笛声和非常大的叫卖声。看鱼好像突然受到惊吓,比之前反应更大,离开窝点时间更长,直到叫卖声越来越远,人都听不见了,鱼才警惕性的慢慢回来。
・这是离岸 8 米,在同样的干扰之下,可以看到声音比较小的车辆、电动自行车路过时,鱼群几乎不受干扰。而在声音比较大的车辆鸣笛和叫卖声出现时,鱼群同样会快速离开窝点,但返回的时间间隔比离岸 4 米的窝点要小不少。
・这是离岸 15 米的窝点,车流声对其没有任何干扰。而当汽车鸣笛和叫卖声出现时,也只是出现了比较轻微的进食暂停而已,鱼群并没有完全离开窝点。
测试验证了上述这一结论,鱼对声音非常敏感,声音越大干扰越大,鱼受到的惊吓就越大。同样鱼情舒适度越低,在受到干扰下的反应也越大,离开窝点的时间就越长,甚至不再回来。
所以各位钓友在鱼情越差的时候,越要选择安静的地方进行垂钓。如果作钓环境比较嘈杂,就应该钓的更远更深一些,这才是避免空军取得满意收获的前提。
祝大家初冬野钓都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