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鱼的活动是根据水温变化走的,初冬以后哪片水域暖和,它们便会在这里栖息。当然初冬后夜钓也是如此,进行一场从近岸浅水到离岸深水的规律性回游。如果你能够预判并跟上他们的回游节奏,那么你就是什么成功的钓手。
想要搞清楚鲫鱼夜晚的回游节奏,就需要结合现在的气候特征和鲫鱼习性进行具体分析。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冬后夜钓鲫鱼的三个时段的鱼情变化。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现在的气候与水温特征
白天的阳光能使近岸的浅水区,尤其是一米5左右深度的水迅速升温。而入夜以后,气温骤降,岸上比水体降温更快,这样就导致近岸水温也会快速的随之下降。但是水的比热容比较大,降温又是个缓慢的过程。
因此当近岸的浅水区快速变冷时,离岸更远更深的水域,由于水体的总量更大,降温的速度远远慢于浅水,水温相对更稳定更高。
第二点,就是鲫鱼在习性的驱动下,夜晚鱼情的变化
鲫鱼它是折射物品,它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能量守恒。在低温季节,趋温是首要驱动力,其次才是觅食和安全感。所以我们将夜晚分成三个阶段,来跟大家解读鲫鱼的行为。
第一个阶段,傍晚至晚上7点左右近岸晚餐窗口期
经过一天的日晒近岸,浅水区在傍晚时分,依然保留着全天最高的水温,鲫鱼它会聚集于此,享受最后的温暖。此时的鲫鱼会继续延续白天的觅食习惯,在浅水区进行一天中最后的高强度进食,为漫漫长夜储备能量。
此时的鱼性特征是,鱼口可能会非常活跃,甚至出现连杆的情况。但鱼群相对分散,个体大小不一,甚至有些地方会出现天一黑,就突然停口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光线的突然变化,造成鱼群的应激反应从而短暂停口。
第二个阶段:晚上7点一直到深夜,战略性转移与稳定就寝
此时近岸水温已降到与气温相对接近变得很冷,而更远更深的水体成为了温暖的避难所,鲫鱼会本能的游向水温更稳定更舒适的区域。
此时鱼情的特征就是什么?近岸突然停口,而在两米5左右的深水区鱼情变得稳定而持续,虽然可能不会什么像傍晚那样出现狂口但会有干脆的咬口。更重要的是大家记住率先迁移到深水区的往往是体型更大,警惕性更高的大板鲫。
第三个阶段:深水至凌晨,深水障碍区藏鱼
深水守候与障碍物和水深提供的温度缓冲,而水底的障碍物,比如说草洞、岛屿石块群等位置。其本身结构能够储存热量并且能够有效抵御水流的冲刷形成一个温暖的气候区。
所以此时鲫鱼群都会稳定的聚集在深水区,特别是水底有障碍物的位置。此时的鱼情特征就是在两米5左右深度并且有障碍物的钓点,是整个深夜时段最有可能持续上鱼并且钓获个体偏大的黄金钓位,鱼口可能变轻但每一口都可能是你想要的目标鱼。
总之初冬后夜钓鲫鱼,只要你记住傍晚的时候浅水抢时间,7点过后守深水,夜钓就会变得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