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夏季雨后涨水,为什么有时鱼口好,有时却钓不到鱼呢?夏季的雨说来就来,雨一停,水一涨,钓友们就蠢蠢欲动。但奇怪的是,同样是雨后涨水,有时候能连竿爆护到手软,有时却望穿秋水不见一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鱼吃饵也要看心情吗?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应对技巧。


image.png


为什么有时雨后水涨了,鱼却像消失了一样呢?


想象一下,一场瓢泼大雨,尤其是北方温度更低,冰冷的雨水哗啦啦灌进水里,水温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这种剧烈的变化鱼可受不了。鱼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水温突降,鱼需要时间来适应。


这时候它们往往会躲到更深、更稳定、水温变化更小的水域,比如深沟、桥墩底下、大片水草的深处,基本上处于蒙圈的状态,觅食欲望降到冰点。如果此时下竿,大概率只能和浮漂大眼瞪小眼。这个时候想钓鱼,那就等水温稳定几天后,鱼情慢慢变好时再下竿吧。


那为什么有时雨后,鱼反而特别好钓了呢?


夏季,当绵绵细雨或时间不长的阵雨对整体水温的影响相对温和有限时,水温下降幅度小,正好下降至鱼体舒适度的区间。


更重要的是,雨滴落入水中,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高溶氧是鱼活跃的强心剂,水温适宜,氧气充足,鱼感觉神清气爽,活性大增,食欲旺盛,觅食积极。


这时候下竿,只要选对位置,想不咬钩都难。


为什么在水温和溶氧都合适的时候还是钓不到鱼呢?


别急,影响鱼情的因素还有不少。


水流是否平稳?


大雨过后,往往伴随着激流、洪流,水流太急太猛,鱼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对抗水流,很难稳定下来吃饵,甚至会被冲到下游。等水流趋于平稳,才是比较好的窗口期。


水体是否太浑浊?


大雨冲刷岸边,带来大量的泥沙杂物,水体变得非常浑浊,这不但会影响鱼的视线、嗅觉和侧线感知,而且浑浊也提供了掩护,鱼可能会更靠近岸边浅水区来觅食。


此时钓鱼饵料的味道更要浓烈,状态更要蓬松易入口才行,可以使用腥味比较大、雾化比较好的拉饵进行垂钓。


天气是否变化过大?


雨是停了,但后续天气很关键。如果雨后马上烈日当空,水面温度快速回升,形成上热下凉,鱼可能会上浮或感觉不适。当阴天多云或者雨后持续凉爽的天气,通常鱼口会变得更持久稳定。


其实,雨后涨水,鱼很可能会搬家,如果还在之前的钓位垂钓,很可能会钓不到鱼。雨后水位上涨,鱼会离开原来的深水躲避区,探索和适应新的淹没区域。尤其是大面积的水草和庄稼,这里有大量的食物供鱼群摄取。有时雨后一到两天,等鱼群完成搬家和适应,开口才会达到高峰。


所以,钓友们,夏季雨后能不能狂拉,真不是运气说了算。看懂水温变化幅度、溶氧量高低、水流缓急、水体清浊、食物分布等信号,才是破解涨水鱼群的密码。


下次雨后出钓,先别着急下竿,先思考观察一下这次雨后涨水会给鱼带来哪些新的选择,只有掌握了雨后的鱼情规律,才能避免空军,钓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