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全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降温,虽然总体来说气温还是要比冬季要高,但是这种大降温对鱼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鱼口变差、鱼口轻,这就是导致不少钓友在浮漂判断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判。
误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抬竿跑鱼,稍微好一点的还能溜几个回合,最终的结果还是脱钩,唯一不同的是几个回合能过下手瘾

那么为什么深秋时节抬竿就跑鱼?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其实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气温和水温的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恰恰温差加大又会让鱼极度不适应。
也许它们会因为觅食的本能被诱进窝点,但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会出现开口小、吸力弱、食欲不振的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鱼连吸食这么酒米这种小颗粒的食物都要三四次,费这么大的劲,鱼钩挂着更大更重的饵料,鱼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才能将其吸入?
当看到浮漂出现一个小顿口或者点动时就急于抬杆,此时鱼饵可能才刚刚被吸到嘴唇边缘,并没有完全深入口中。这样不仅中鱼率低,即便侥幸钩住也因为挂的太浅而极易脱钩。
有些经验丰富的钓友会换成软竿并主动放口,这个思路是对的。但由于鱼的吸力实在太弱,饵团和鱼钩的重量加上子线的拉力,依然会形成阻碍。即便抓第二口、第三口鱼,可能也只是将饵料含在唇边,无法深吞,抬竿后依然会频繁脱钩。
说穿了深秋高频次的脱钩跑鱼,其根源就是温度低,导致鱼吃饵太轻,入口太浅,鱼钩无法形成更深更牢固的刺入。面对这种情况,除了换软竿放口之外,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整。
首先在饵料上要做文章
核心目标是让饵料变得更轻、更蓬松,更容易被吸入口。可以在饵料当中添加大量的雪花粉、轻麸或轻质状态粉,减轻饵料的比重。使用拉饵时,要有意识的控制饵团的大小,拉出小而且饱满的饵球,确保轻口鱼能毫不费力的一口吞入。
其次鱼钩和线组是关键
使用钩条更细、重量更轻的鱼钩,比如袖钩、海西钩或者溪流钩。更细 (轻) 的鱼钩能随着鱼微弱的吸力轻松入口。同时线组要放得更细,细子线更柔软,隐蔽性好,而且更容易被吸入口。细主线能让浮漂信号传递更直接、更清晰,帮助捕捉到那些微弱的真实鱼口。
最后操作手法上要更细腻
看到浮漂有动作时,抬竿刺鱼的动作要轻,摒弃那种暴力扬杆的习惯,只需手腕轻轻一抖,感受到鱼的重量后,再轻柔的将其拎出窝点。
经过上述这一系列的针对性调整之后,会发现浮漂动作更多了,更真实了。抬竿中鱼之后,脱钩跑鱼率大幅度减少,最终的鱼货自然会更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