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野钓时经常听到钓友互开玩笑说,没有学调漂的时候直接大跑铅还能钓几条鱼,现在学会调漂后却钓不到鱼了。为什么在没有学会调漂之前偶尔能钓上几条鱼来,在学会几种调漂方法之后却钓不到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和各位钓友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回想刚开始钓鱼的时候是不是大多直接重铅到底,挂饵抛竿,然后安静的等待浮漂不动就不抬竿,有时候一上午也没有几个动作,但偶尔还真能碰上几条不错的鱼。而现在学会了调灵钝,分双铅、子线加铅,理论一大堆,实际出钓却常常收获寥寥。
为什么会的越多收获反而却越少了?
其实关键在于季节更替、温度升降、天气变化都在不断影响鱼情。早先重铅到底本身是以不变应万变,双子线躺底等的基本上都是死口,不存在子线挡口的问题。
而现在很多钓友学会了调漂却不懂看鱼情,比如一听轻口鱼要钓灵就盲目的钓灵,结果子线垂直鱼吸饵困难反而吃不进去了。
所以掌握的调漂方法越多,若不看鱼情就像开盲盒一样,你会10种调漂方法,但此时的鱼情只适合其中的一种,其他 9种很可能钓不到鱼,所以说真正会调漂要结合垂钓时的水情和鱼口灵活应对才行。
举个例子,钓轻口底层鱼钓的太灵,子线垂直容易挡口,钓太钝铅坠躺底信号出不来了,到底该怎么调整?可以尝试带钩调几目就钓几目,或者钓目高于调目一目,比如半水带钩调3目,挂饵后钓3-4目,这时双钩躺底子线微曲,铅坠悬浮,鱼一吃饵浮漂就有动作。
这种调漂方式不但子线不挡口,而且属于不灵不顿,稳中带敏,适用很多野钓场景。
再说一种比较精准的调漂方法,尤其适合水底不平,想明白双钩水底状态的钓友。
先半水不带钩调 (比如)5目,然后挂双钩,假设此时浮漂变成了一目,就可以从一目开始逐步往上调整,最高不要超过5目,超过5目则八字环触底,铅坠躺底就太钝了。
如果出现漂动不中鱼,说明钓的太灵,上推浮漂改钝一些。如果没有看到信号却中鱼了,说明太钝,应下拉浮漂再钓灵一些。这样反复微调,直至动作清晰,中鱼稳定不脱钩为止。
总结一下:
第一种调几钓几法,通用性强,操作简单,适合多数底层鱼情。
第二种无钩调目区间调整法,更精准更灵活,能应对复杂水底和鱼口变化。
最后给大家说句大实话,如果不看鱼情盲目调漂,真的不如重铅到底。但一旦掌握了看鱼情调漂的思路,你会发现钓鱼终于开始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