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扎心的经历:
去年暑假,我为了让孩子长长见识,见见世面,就带孩子去了北京环球影城。好多人都说,带娃旅游就是见世面,我当初也是信了这一套。我想着不能委屈孩子,带孩子去高档餐厅吃饭,住亲子主题酒店,还带孩子开通 VIP 通道玩项目,前前后后花了五万。我心里想着花这么多钱,孩子体验感肯定满满。
结果回到家,我满心欢喜地问他好玩吗?他却说还是家里玩游戏有趣。
孩子暑假写了一篇作文,通篇都是说过山车怎么好玩,对三十八块钱一个的网红冰淇淋赞不绝口。问他旅游有啥收获,他直挠头,怎么也说不出来。
更让人崩溃的是,写作业的时候依旧是东张西望,拖拖拉拉,注意力根本进入不了写作业这件事本身。一遇到难题就崩溃大哭,也不去思考。
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了彻底扭转局面,我特意飞赴上海,请教了一位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他从事专业儿童行为研究二十余年。他一针见血的话让我瞬间清醒。
他说:“你这是在用廉价多巴胺摧毁孩子的成长力!” 老师还说:“你有没有发现,每当到暑假,就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不少普通家庭省吃俭用带孩子到处旅游,觉得这就是富养。可那些真正富裕的家庭,都在悄悄让孩子远离廉价的多巴胺。”
说到这,肯定有家长想问,廉价多巴胺到底是啥?
简单来说,孩子玩游戏、吃零食、出去旅游这些能让他们立马开心起来的事,都会让大脑迅速分泌多巴胺。这种快乐来得快,但也去得快。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上头的感觉,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看书,因为学习的成就感是慢慢积累的,和玩游戏、旅游比起来,刺激度根本不够。
第一个,周末假期,多陪孩子去户外探索
这便是著名的芬兰自然教育理念,也就是户外探索能把孩子的体力、脑力和眼力给补回来。
家门口的动植物园,周末去爬山、骑行,与其花钱带娃打卡网红景点,不如带他们在熟悉的城市里寻宝。去老街区拍旧房子、猜故事、逛菜市场,让孩子记账砍价学过日子,周末散步比赛。
每次我都会给娃准备一张探索任务卡,就是专门给孩子设计的那种户外探索卡。这些体验不仅能让他们与周围的世界建立更深的联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第二个,用游戏思维给学习创造成就感。
许多孩子并非不爱学习,每个孩子都想成绩好,被老师夸,而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成绩依旧上不去,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和动力。此时家长过度说教,容易激发孩子逆反心理。破局关键在于重建学习自信。
但光喊 “你真棒” 可不够,一定要用一种方法让孩子学习有打游戏那种必赢的心态,利用这个心态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闯关,每完成一项,打卡获得积分,达到等级可以兑换奖励,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像打游戏一样上瘾,极大地提高孩子的信心。
奖励孩子切记不要用物质奖励,想培养一个自主自觉的孩子,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我整理了一份闯关表和家庭精神奖励清单,需要的美妈回 “奖励清单”。
第三个,和孩子一起做亲子阅读
晚上八点左右,全家都有三十分钟阅读时间,我给孩子整理了十二大类书单,比如国学启蒙书单、世界大奖书单、历史启蒙书单、海淀重点小学书单等。
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界、思维、创造能力都会有不小的提升,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需要书单的家长留 “书单”。
第四件事,陪孩子睡前交流,重点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让孩子大脑更聪明的关键不是阅读,而是和父母聊天。我之前就跟儿子搞了个睡前废话交流法,我整理了三百六十五个睡前话题,情绪、梦想、兴趣、科学、家庭关系全涵盖,一天聊一个。
三个月过去了,儿子变得越来越开朗,情商也是蹭蹭往上涨,别人都夸儿子是小暖男。三百六十五个睡前话题,我都整理好了,留 “睡前话题”。